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及嘉宾有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李瑞琦先生、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巡视员柴凤春女士、深圳广电集团总编辑苏会军先生、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艺术处处长张晋文先生、副处长刘冬女士、中华文化画报主编谌强先生、广西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姚震西先生、桂林市展览馆馆长邱丽萍女士、常熟市美协主席张文莱先生、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李君毅先生、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陈海先生、东莞可园博物馆副馆长黄锦雪女士、东莞莞城美术馆馆长谢钧女士、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先生、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宪荣先生、著名艺术家邹明、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先生、副馆长王子蚺、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成毅先生、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应宪先生、越众历史影像馆执行馆长黄丽平以及媒体朋友和广大艺术爱好者们参加了今天的开幕式。
除了“光影造化——陈履生摄影展”之外,“知行合一——陈履生心学书法展”以及“务本——陈履生画展”均于当天分别在深圳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艺术家陈履生致辞
这一次的开幕式由陈履生本人主持,“这样可能直接些。”他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够拿起相机或者手机去拍摄身边的人和事。而越众历史影像馆关注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关注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名英雄,“这也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和公众建立起联系”,“我们用摄影来建立起大家对摄影的感觉,或者说,我们用摄影来引导观众走进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用我们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光影造化’这样一个永远不会停息和非常美妙的话题。”
开幕当天恰好是高考首日。而更凑巧的是,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之一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陈履生说,如果自己当年(1978)的高考是这道题的话,一定能比很多人做得更好,更有感受。虽不是摄影家出身,但他与摄影有很多渊源。自幼在照相馆长大的他,一直都生活在照片当中。“我在照相馆里面出生和成长,四十年代后期,在扬州市,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上的照相馆。在这个照相馆中,我经历了它从天光摄影到灯光摄影,从玻璃胶片到塑胶胶片,从黑白到彩色的历史发展过程。”
照相馆于他,既有童年的欢乐,也有文革的苦难。后来,当他需要用相机来记录的时候,“我发现我对摄影还是难以割舍,因为摄影可以表达我在绘画或者其他领域方面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容。”
深圳广电集团总编辑苏会军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回顾
根据“光影造化”这一展览主题,设计师创作出一件装置作品
观众站在作品前,模仿“光影造化”
观众驻足在作品前
展览现场
博物馆建筑
“我对这些博物馆持续了十几年的拍摄工作,我主要研究光影对于物理、空间的博物馆之间的变化、摄影和博物馆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研究课题。”
“光影造化——陈履生摄影展”由两部分组成。陈履生先生对于博物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经到访过五大洲二百余家博物馆,拍摄了上万张和博物馆相关的照片,有些是为研究博物馆空间的建设与改造,有些则是记录不同光影下的博物馆场景,还有些则是为说明博物馆中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此次精选的3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从中既可以领略到博物馆不同角度的美,同时也可以引发关于博物馆的种种思考。
陈履生拍摄的博物馆系列作品
博物馆建筑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和造型,也不仅在于它满足实际需要的一些公共的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品位与城市的关系。毫无疑问,博物馆建筑的特殊性使得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中的博物馆都成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它是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显现。
陈履生拍摄的博物馆系列作品
吴哥之梦
“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初期,我就知道文博艺术的伟大,但不知道如何伟大。书中只有很少的篇幅涉及到文博艺术。所以我多年前就希望去趟吴哥。吴哥艺术形成的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宋朝到明朝,高潮是在明朝。在这个时期,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柬埔寨,发生在吴哥王国。”
展览的另外一部分,则是陈履生先生通过镜头描述的吴哥之梦,亦可看作是文化遗址作为博物馆学研究的一种延伸,位于柬埔寨的吴哥窟文明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受到柬埔寨大使馆的邀请,陈履生先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在此拍摄了大量照片,从中精选出的展出作品,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祥和神秘之美,同时这些作品的展出,也为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续写了新的篇章。
陈履生拍摄的吴哥之梦系列作品
思古之幽情在吴哥的萌发,正是在这种特别的氛围中所激发的一种冲动。当镜头面对它的取舍,当时光的机遇所赋予的契机,都成全了影像的魅力。而这些平面的影像离开了原地而成为另一个空间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与建筑相关的从印度教崇奉的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观世音菩萨的丰富内容,通过那种砂岩的质感,纵横交错的各种形式构成,造型上精到的细节和独特的表现,还有现实中古今年轮的对比,都以一种特别的趣味而表现出吴哥之梦的情怀。
陈履生拍摄的吴哥之梦系列作品
陈履生拍摄的吴哥之梦系列作品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7月7日。
艺术家陈履生
陈履生,1956年生于江苏扬中市。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刘海粟奖学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任古典美术编辑室编辑、主任。2002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2004年调中国美术馆,任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常务副主编。2010年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任馆长助理,2010年11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30余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获中央美院首届“张安治教授美术史论奖学基金”,获“北京市文联2001年文艺评论二等奖”,获文艺报2005年“年度理论创新”奖,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5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其中有《红旗飘飘》、《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以“艺术”的名义》、《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等;发表各种论文数百篇。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个人画集5种、文集2种。建有陈履生美术馆和油灯博物馆。
同时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贵阳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首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外交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一城三展